5月16日下午,大气科学学院第五十一期研究生论坛于1301教室顺利举行。大气科学学院2017级研究生谭霞、李一伟、王碧菡、许皓琳为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谭霞作题为《贵州雹暴动力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的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双偏振雷达对降水系统云微物理结构变化规律的探测优势,再逐一对3次降雹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她根据ZDR柱的特征阈值,并结合其他降雹参数得出了以下结论:春季降雹密度和降雹粒径较大,持续时间长,可提前2-3分钟发布预警。这些发现为以后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李一伟的报告题目为《外源强迫强弱对初值可预报性的影响研究》。他在Lorenz系统中,采用显式四阶Runge-Kutta差分方法进行了两组对照试验,揭示了外源强迫的增强,可使数据的稳定性变差,并使Lorenz系统的可预报性减弱。研究大气和气候的非周期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动力学的混沌特性。

王碧菡作题为《2013-2017年成都冬季空气质量改善评估》的报告。她首先分析了2013-2017年成都冬季空气质量概况,评估了风速等天气条件对污染物输送的影响,最后展示了成都近10年空气停滞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变化趋势。她指出,成都冬季PM2.5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空气停滞发生频率较高,大气扩散能力呈下降趋势,这使得空气质量的改善工作具有较大挑战。

许皓琳的报告题目为《无球探空对昆明机场不同雷暴过程的应用研究》。雷暴是深厚的湿对流现象,常伴随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航空飞行安全有极大影响。她利用由地基微波辐射仪和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构成的无球探空资料,对发生在昆明的一次系统雷暴过程和热雷暴过程的内部垂直运动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次论坛过程中,各位主讲人与在座师生互动活跃,积极交流、分享学术上的心得,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