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学术交流  科研队伍  管理制度  下载中心  CUIT大气科学学院 
首页 新闻中心 正文

北京大学孟智勇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必正研究员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

2019-04-18  来源:   作者: 大气科学学院

4月16日上午,参加大气与环境科学前沿及业务现代化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孟智勇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庆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必正研究员应邀来校作学术讲座,在气象楼215分别作题为《华南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研究》、《天气气候背景与空气质量》和《大气统一模式的国外现状及趋势》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肖天贵教授主持,大气科学学院师生积极参加。

孟智勇教授的报告基于华南暖期暴雨的对流性、低可预报性的特点,从低空急流出发,研究其与华南暖期暴雨的相关性以及WRF模式的预报性。将华南暖期暴雨分为低空急流型和非低空急流型,并根据低空急流所处的高空层面位置(850hPa或925hPa)分析暴雨出现的特征,低空急流型的暴雨会在沿岸产生很强的降水中心,这个降水中心主要来自于925hPa边界层,低空急流接近海岸线时风速辐合。同时还分析了模式对华南暖期暴雨及对应急流的预报能力,模式结果表明对低空急流型暴雨预报效果较好。

高庆先研究员从霾污染概念引入空气污染问题,并根据2017年1月重污染和优良过程、2015年10月重污染以及APEC期间空气质量评估分析天气背景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指出天气背景对污染有较大影响,且在APEC期间措施采取的效果具有滞后性。随后他介绍了西伯利亚指数的变化特征、气候背景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成果。

王必正研究员针对目前数值天气预报的研究和业务现状引出了大气统一模式的定义和目标。随后详细地介绍了英国大气统一模式、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下一代大气统一模式、美国下一代全球预报系统、日本NICAM模式(地球模拟器),并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大气统一模式的趋势,并鼓励大家,只要我们不断地对大气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虽然科学研究过程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进行了积极地交流,就如何提高模式预报方案、如何定量的将天气背景与人为减排施的作用分开以及奇异点的不可预报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本次交流活动氛围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相关领域的探索热情。

专家介绍:

孟智勇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博士生导师,杰青,教授。1991年获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学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科研兴趣:资料同化,集合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中尺度动力学。

高庆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方向召集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温室气体清单质量评估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从1996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来,一直从事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先后参与、主持多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地方环境保护局科技专项等。

王必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模式中云(及其辐射)参数化和半拉格朗日方案等工作,系统建立了全球尺度云动力学理论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气候模式中新一代云方案;证明了国际上流行的半拉格朗日方案是绝对稳定的方案在数学上是错误的,并给出了新的稳定方案的判据;(与人合作)提出了一种新的复杂地形条件下全球模式和中尺度模式的双向嵌套方案。


上一条:大气科学学院6人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2019年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联合大会 下一条:大气科学学院举办第四十八期研究生论坛

关闭